鄭州西區(qū)中醫(yī)院(河南省中醫(yī)院西區(qū)醫(yī)院)歡迎您!
        鄭州西區(qū)中醫(yī)院(河南省中醫(yī)院西區(qū)醫(yī)院)
        7*24小時服務熱線:
        0371-86185222
        健康講堂

        出伏后,一年中“兇險”的35天來了,照顧好自己和家人!

        2023-08-21 18:26 690 瀏覽

        1.png

        為什么是“兇險的35天”?

        2.jpg
        從出伏(8月20日)到秋分(9月23日)的這35天是下半年尤為危險的時候,需要我們格外警惕!

        一方面,出伏是由夏入秋、由熱漸冷、陰陽變化交替的關鍵時期,人體陰陽也會隨之調整,此時免疫力本就相對薄弱,加之“一夏無病三分虛”,人體在經過一整個夏天的消耗后,正氣未復,易被病邪所侵,比如這段時間很多人會出現(xiàn)咽喉腫痛、口干舌燥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,大多是燥邪偷襲肺部的一種表現(xiàn)。

        另一方面,出伏到秋分的這35天是一年中氣溫波動最大、最頻繁的時候,可能中午還需要開空調降溫,凌晨睡覺就會不自覺地蓋被子了。人體本不怕炎熱,更不懼嚴寒,怕就怕“一冷一熱”。其中,受影響最明顯的當屬我們的心腦血管,這段時間中風、心梗、腦梗的發(fā)生率也比較高,所以提高養(yǎng)生防病的意識非常重要。 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出伏后要防三病

        一、防“秋老虎”咬人
        “秋老虎”在氣象學上是指,三伏出伏以后短期回熱后的35℃以上的天氣,發(fā)生在每年8月底至9月之間。每年“秋老虎”控制的時間有長有短,持續(xù)半個月至兩個月不等,有時秋老虎來了去,去了又回頭。

        “秋老虎”出沒時,通常會出現(xiàn)連續(xù)高溫和極端高溫天氣,日射強烈、悶熱感強,讓人感到酷熱難忍。此時氣溫高,人體水分流失大,會導致血液黏稠度增加,再加上早晚溫差大,易增加腦溢血、心梗等疾病的發(fā)作風險。出伏后,早晚早晚溫差大,建議最好隨身攜帶薄外套或圍巾披肩,防止受風。
        3.jpg
        二、防“秋燥”傷人
        秋季燥邪當令,容易耗傷津液,出現(xiàn)皮膚皸裂、口鼻干燥、口渴咽干等癥狀。

        “出伏”之后,夏季開始真正意義上向秋季過渡,氣侯逐漸干燥,人體的肺氣相對旺盛,而中醫(yī)認為“肺氣太盛可乘克肝木,故多酸以強肝木”。因此要多吃些滋陰潤燥的食物,避免燥邪傷害。
        4.jpg
        三、防“秋乏”找人
        出伏以后很多人容易感到疲乏,渾身懶洋洋的,這就是大家常說的“秋乏”。出伏之后是天氣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,自然界的陽氣漸弱,人體內陰陽之氣的盛衰也隨之轉換,經過晝長夜短炎熱的盛夏,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現(xiàn)象,特別是老年朋友。

        此時如果不改變夏季晚睡的習慣,“秋乏”更容易出現(xiàn)。想要減緩“秋乏”,睡眠尤其要充足,最好比平時多增加1小時睡眠。另外,還要加強鍛煉,如早晚跑步、打拳、做操、爬山等。
        5.jpg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出伏后,養(yǎng)生記住這六點

        一、吃得“潤一點”
        此時可多吃些銀耳、百合、蓮子、蜂蜜、海帶、芹菜、菠菜、糯米、芝麻、豆類等。適宜的食譜有芝麻菠菜、青椒拌豆腐、百合蓮子湯等,有補肝益腎、開胸潤燥、益氣寬中、安神養(yǎng)心的功效。
        6.jpg
        二、心情“好一點”
        老年人應保持內心寧靜、心情舒暢,切忌情緒大起大落,避免緊張、焦慮、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。有時心神消耗的氣血,比身體勞作更多,因此不要讓自己的心思太辛苦。遇傷感事則主動排解,以避肅殺之氣。

        平時可積極參加一些力所能及的社會活動,并培養(yǎng)一些興趣愛好,不妨多去參加體育鍛煉,如散步、登山、旅游等,以消解憂郁、惆悵等不良情緒。如條件允許,可以外出旅游,怡情舒心。其中登山活動有益于人體的呼吸和血液循環(huán),增強心臟收縮力和肺活量,也能很好地改善消極沮喪的情緒。

        7.jpg

        三、喝得“多一點”
        秋季干燥,平時除了多喝白開水,以補充人體所需的水分之外,還可以多喝點茶,如荷葉茶、玫瑰花茶等,有理氣生津、平穩(wěn)血壓、舒肝解郁的功效。

        8.jpg

        四、睡得“早一點”
        出伏后易“秋乏”,為了緩解秋乏,需要睡得早一點,早睡早起,較之夏季增加1個小時左右的睡眠,或者通過午睡的形式增加睡眠。一般晚上10點半就應該上床睡覺了。
        9.jpg

        五、穿得“暖一點”
        雖然我們常說“春捂秋凍”,但對于中老年人,特別是老年人,早晚最好要加一件長袖“薄衣”。這樣溫差對于身體的刺激要小一點,心血管疾病風險也小一點。

        早晚穿衣也有技巧,一定護好脖子、后背、腳部,這些都是血管較豐富的地方,特別是頸部,秋涼的刺激會促使血管收縮,有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的風險。

        10.jpg
        六、通風“勤一點”
        出伏以后,氣溫逐漸降下來,而且出伏以后雨水會逐漸增多,空氣中的霉菌遇到適宜條件,便會在媒介物上生菌。出伏以后要注意勤通風,選個晴朗的日子,把衣物從箱中取出,掛在通風干燥的地方。有條件的可以用電熨斗熨一下,以減少衣物上的水分。衣物掛起來要保持一定的間隔,以保證良好的通風。

        11.png

        圖片

        出伏養(yǎng)生,遠離六個滋補誤區(qū)

        12.jpg

        一、不能虛實不分
        中醫(yī)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,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,虛癥又有陰虛、陽虛、氣虛、血虛之分,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,否則適得其反,會傷害身體。建議前往正規(guī)醫(yī)院,咨詢專業(yè)醫(yī)生后,根據體質對癥調理。

        二、不能凡補必肉
        動物性食物是補品中的良劑,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,若久服多服,對老年人來說,常常不堪重負,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“副產品”,如過多的脂類、糖類等物質,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、癌癥等老年常見病、多發(fā)病的病因。建議做好葷素搭配,營養(yǎng)一定要均衡。

        三、不能多多益善
       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。認為“多吃補藥,有病治病,無病強身”是不科學的。

        四、不能以藥代食
        藥補不如食補,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。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。如多吃芹菜有助改善高血壓;多吃蘿卜有助于健胃消食、順氣寬胸、化痰止咳;多吃山藥能補脾胃等。

        五、不能恒“補”不變
       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,專服某一種補品,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(fā)展成“偏食”、“嗜食”,這對健康是不利的。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,也有一定的副作用,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(yǎng)平衡。

        六、不能越貴越補
        人們常說“物以稀為貴”,那些高貴的傳統(tǒng)食品如燕窩、魚翅之類,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,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,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。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,尤其是老年群體,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。

        來源:文章來源CCTV生活圈,圖片來源網絡,如有侵權請及時聯(lián)系。

        聲明:本文僅作健康科普,如有相關疾病,請及時去正規(guī)醫(yī)療機構就診,謹遵醫(yī)囑。

        0001.png

        1111111.jpg

        分享:
        相關內容
        分享按鈕 黄片视频在线免费看无码,少妇人妻无码视专区,一级无码奶水在线观看,欧美亚洲日韩国产综合每日更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