445
瀏覽你覺得“經(jīng)常生小病”和“從來不生病”的兩種人,誰的免疫功能更好?
生活中經(jīng)常聽到這樣一句話,叫作“多病的人長壽”,這究竟是為什么呢?難道是說越生病就越健康嗎?
其實這是指偶爾生點小病,少量的病毒和細菌就會刺激我們的身體,讓我們的免疫系統(tǒng)處于工作狀態(tài),這樣更能抵御外界病毒的入侵。
身體出現(xiàn)哪些癥狀可能是人體的防御反應?生活中哪些習慣能讓自己更長壽呢?
身體出現(xiàn)這4個癥狀
可能是免疫系統(tǒng)在“殺毒”
1、咳嗽
咳嗽是呼吸道疾病常見的一種癥狀,并不屬于疾病,反而是一種防御行為。
它可以將體內(nèi)的病菌、異物等通過咳嗽排出體外,更有利于身體的健康。
很多人一有咳嗽馬上用止咳藥進行止咳,這是非常不正確的行為,這樣反而會導致一些病菌和異物留在氣管里,導致炎癥的發(fā)生,更不利于身體健康。
尤其是喉嚨有痰時,一定要先化痰,而不是先止咳,要不然痰堵在氣管里也是非常危險的。
當然,并不是說咳嗽不需要治療,只是要先找明原因,再針對病因進行治療。
尤其是伴隨有發(fā)熱、喉嚨腫痛時,一定要及時治療,要不然會導致病情加重。
2、嘔吐
當吃多了胃不舒服時,吐出來反而輕松很多。嘔吐,可以讓有害物排出,減少吸收。
如果想吐時,用一些止吐藥物,反而會讓有害物質(zhì)滯留。
如果當時胃已經(jīng)不運轉,無法接受更多的食物,吐出來反而會好很多。
嘔吐后別急著進食,可以稍加活動,讓身體舒展后再進食??梢赃m量補充水分,避免水和電解質(zhì)紊亂。
如果反復嘔吐或伴有腹痛、發(fā)燒等癥狀時,則需及時就醫(yī)!
3、發(fā)燒
醫(yī)學上認為,人體溫度超過了 37℃ 時,就屬于發(fā)燒。有醫(yī)學研究證實,人體的免疫能力會隨著體溫的升高得到增長。
當人體發(fā)燒后,血液中的鐵離子就會減少,導致病原體生長所需要的鐵離子不足,從而減少病原體的生長能力。
簡單來說,發(fā)燒在一定的程度下,是人體的免疫系統(tǒng)在滅殺入侵的病毒。如果輕微發(fā)燒就服用退燒藥,反而可能加重病情。
若體溫高于 38.5℃,或持續(xù)低燒不退,或伴有發(fā)疹、劇烈頭痛、關節(jié)痛、痙攣癥狀時,應立即就醫(yī)。
4、腹瀉
有時候一受涼,就有點輕微拉肚子,此時不用太過緊張。偶爾輕微腹瀉,可以喝點熱水幫助腸道排出,并預防脫水。
如果有嚴重的腹瀉,便意頻頻、排便量少、肛門部有痙攣性疼痛,或排泄物帶血,或同時伴有腹痛、發(fā)燒、嘔吐等癥狀時,應該立即就醫(yī)。
哪些生活習慣容易影響壽命?
1、缺乏運動
經(jīng)常不運動的人,機體免疫力及抗病能力下降,更容易感染疾病和病毒。
長期不運動,機體對糖、膽固醇、甘油三酯、尿酸等物質(zhì)的代謝能力降低,致血管內(nèi)的“垃圾”逐漸積累,易形成粥樣硬化斑塊。
適當運動能幫助清理血管垃圾,有助增強血管彈性,保持血管健康。
堅持運動能加快新陳代謝、增強心肺功能、肌肉力量、改善身體各系統(tǒng)的調(diào)節(jié)能力,有助于保持樂觀的心態(tài),增強機體的免疫力。
2、蹺二郎腿
很多人只要坐下來超過十秒鐘,就開始不自覺蹺起二郎腿,還會不自主地抖動起來。
這種坐姿會使骨盆傾斜,脊柱的位置不正,身體側腰的肌肉也時刻處于的拉伸或緊繃的狀態(tài),長此以往容易產(chǎn)生腰肌勞損、脊柱側彎等問題。
蹺二郎腿還可能與靜脈曲張有關:一條腿壓著另一條腿,會影響下肢靜脈血液回流,加重靜脈曲張,甚至可能誘發(fā)靜脈血栓。
蹺二郎腿時產(chǎn)生的壓力壓迫腘窩的神經(jīng),導致腿部和腳部肌肉出現(xiàn)麻木感。這就是為什么你會感覺“腿腳麻木”。
3、久坐
如果超過 3 個小時不動,就稱為久坐,長期久坐可能會提高猝死風險!
長期坐在電腦前不動,會影響下肢血運不暢,可能形成下肢靜脈血栓,運動時血栓脫落,增加肺梗塞的風險,甚至可能導致猝死。
長期久坐還會影響血液循環(huán),血液黏稠度增高,導致心腦供血不足,增加心腦血管疾病發(fā)病的風險。
此外,久坐還會增加腰椎的負擔,增加腰椎間盤突出癥的風險,出現(xiàn)腰腿痛、行走不利等癥狀。
4、喝水太少
當你感到口渴時,體內(nèi)水的丟失量為體重的 1%,身體的機能已開始受到影響;
當失水量達 2% 時,口渴明顯,尿液、汗液、唾液減少,血液黏稠度增加,血栓形成,誘發(fā)心梗、腦梗等心腦血管事件的風險增加,人體運動和行為會受到不良影響,并伴有壓抑感和食欲降低;
當失水量達到 3%~6% 時,身體會很不舒服,出現(xiàn)皮膚干燥、聲音嘶啞、心跳加快、血壓下降、精神不振、全身軟弱無力等癥狀;
當失水量達到 6% 以上時,會出現(xiàn)血容量不足的表現(xiàn),會出現(xiàn)休克、精神恍惚、昏迷等癥狀,如不及時補充水分的話就要危及生命了。
5、用力排便
便秘、大便時用力過度或不當,會使腹壓增高,血壓驟然升高、增加心臟的負擔,很可能誘發(fā)心絞痛、急性心肌梗死、腦卒中等心腦血管意外,嚴重者可致猝死。
這種情況多見于中老年人,特別是已經(jīng)患有高血壓、冠心病、糖尿病、腦梗塞、動脈硬化等基礎病的人,因此保持大便通暢很重要。
6、上廁所玩手機或看書
上廁所玩手機或者看書,會分散人的注意力,本來幾分鐘就可以解決的問題,結果半個多小時還沒解決,使排泄物長時間憋在肛門口,或對血管產(chǎn)生刺激,產(chǎn)生淤血。
長時間會造成血液回流不暢、血栓,形成痔瘡。
哪些生活習慣有助于長壽?
1、每天堅持午睡
日間小睡讓大腦和體力都能得到時間修復,暫時放下工作、釋放壓力,讓大腦恢復到比較專注的狀態(tài),但時間不宜太長,午睡應控制在 20 分鐘~30 分鐘左右。
2、健步走
健步走,是一種低廉、低風險、很方便而且健康收益高的有氧運動方式,能助減肥、降三高。
穿一雙輕便運動鞋,每天早晚出門走幾圈,雙腿穩(wěn)步前行,雙臂擺動起來,對心血管乃至全身健康都有好處。
3、少吃點紅肉
紅肉是蛋白質(zhì)的重要來源,含有豐富的鐵、維生素 B12、卵磷脂、煙酸等營養(yǎng)物質(zhì),適量食用牛羊豬等紅肉對人體是有益的,但過量食用會增加體重;
出現(xiàn)腹型肥胖,還會使冠心病、腦卒中、糖尿病、高尿酸血癥、高血壓、動脈粥樣硬化、癌癥等患病風險增加。
建議每周食用紅肉不超過 3 次,每次不超過 75g,最好選擇精瘦肉,少吃肥肉和內(nèi)臟,同時還要注意烹飪方法,不要吃油炸、熏制和燒烤的紅肉。
4、曬曬太陽
在白天增加陽光照射,這樣會在腦內(nèi)積累更多天然的褪黑素,會減少焦慮情緒,心情舒暢,并有助于夜晚的睡眠。
曬太陽與補鈣之間也有著密切的關系,可以幫助人體獲得維生素 D,而維生素 D 可以幫助人體吸收鈣,促進骨骼健康,預防骨質(zhì)疏松。
建議每天曬太陽 10 分鐘~ 20 分鐘。
5、把堅果當零食
與不經(jīng)常吃(或根本不吃)堅果的人相比,每周食用幾次堅果的人死亡風險會降低。
堅果中富含膳食纖維,也是亞油酸的優(yōu)質(zhì)來源。
研究發(fā)現(xiàn),每天食用 28g 堅果,與冠心病發(fā)病風險降低 25% 相關。
《中國居民膳食指南(2022)》也推薦,每天食用大豆及堅果類 25g~35g,切記不要過量,最好在兩餐之間吃堅果。
6、多跟別人交流互動
聊天是一個動腦過程,人與人交流過程也是鍛煉反應和語言能力的腦部訓練。
聊天還能消除憂愁、解除煩悶,這對健康十分重要,并且腦子越用越聰明!
經(jīng)常做些挑戰(zhàn)記憶力的游戲和活動可延緩大腦衰老,比如做做字謎游戲、學一門外語、跳一種新的舞蹈,都可以讓腦部得到更多的血液和營養(yǎng)供應,這可能會提升記憶能力,延緩大腦衰老。
來源:文章轉發(fā)CCTV生活圈,圖片源來源網(wǎng)絡,如有侵權請及時聯(lián)系。
聲明:本文僅作健康科普,如有相關疾病,請及時去正規(guī)醫(yī)療機構就診,謹遵醫(yī)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