暈車在臨床上被稱之為暈動癥,是指汽車、輪船、飛機等交通工具在運動時產生顛簸、搖擺等加速動作刺激到前庭神經而導致的疾病。數據顯示,2/3的人群在日常乘坐汽車時至少出現過一次暈動癥。
人體掌握平衡主要是依靠耳朵內部的前庭系統(tǒng),而前庭系統(tǒng)內的三個半圓形結構——半規(guī)管組成了空間坐標系。當頭部發(fā)生方向旋轉時,坐標軸可以很快感知并將信號傳遞給大腦,讓身體可以保持平衡。當人在坐車的時候,眼睛看到的車內物品是相對靜止的,但車輛卻在持續(xù)行駛產生顛簸等細節(jié),這些會告知前庭系統(tǒng)正在運動。這樣一來實際運動就與大腦預期產生了沖突,一般坐車持續(xù)的時間都比較久。很多人因此而難以適應,繼而就產生了暈動癥。
車輛內的通風狀況、不良氣味、震動以及噪聲等因素,都可能會導致暈動癥發(fā)生。其中震動是誘發(fā)暈動癥的根本原因,而通風狀況、不良氣味卻是誘發(fā)暈動癥的主要因素。一項對4000多宗汽車消費者氣味的投訴樣本顯示,偏高的氣味強度等級和令人反感的氣味類型是用戶投訴的要點,其中最令人反感的氣味前三名為皮革味、塑料味以及橡膠味,很多人與其說是暈車,倒不如說是暈氣味。每個人的體質都存在很大的個體差異,個體器官的均衡效應也存在很大不同,所以對于外界刺激的感知度也不同。再加上,暈動癥的發(fā)生也與遺傳因素相關。遺傳決定了個體前庭器官的敏感程度,如若父母有暈車現象的話,小孩子也可能會存在這個問題。
人在開車的時候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在路況上,每次發(fā)動、剎車都是大腦提前預判的。大腦皮層內的高級中樞持續(xù)處于興奮狀態(tài)下,會對前庭系統(tǒng)產生抑制作用,所以開車的人不會暈車。而坐高鐵不暈車則與多種因素相關,包括高鐵內的玻璃可以給肉眼一種“減速感”,不會讓實際運動與大腦預期“打架”;高鐵行進過程中的遠處景物可視時間長,會給人一種視覺誤差。且高鐵車廂密閉性較好,整體沒有很大的噪音與震動,這樣一來也能很大程度地預防暈車出現。乘車前一天晚上熬夜的話,會導致人的器官比較疲勞,容易導致乘車時更容易出現暈車的表現。看手機時人是很專注的,這樣一來會讓視線范圍縮小,且我們的視線集中在手機屏幕這個相對靜止的物品上。坐車的時候看手機會很大程度增強腦內運動信息沖突,會誘發(fā)、加重暈車癥狀。容易暈車的人選擇位置盡量選靠前排的,如若是雙層巴士的話,最好選擇坐底層。乘車的時候閉眼可以減少視覺感受器向小腦傳遞信息,可以減少感知沖突出現,預防暈車。也可以適當聽聽音樂,對于預防暈車也有幫助。條件允許的情況下,可以打開靠近自己的通風旋鈕或窗戶,對于預防暈車有一定的幫助。一些旅程較長的人群,可以適當的服用藥物來預防暈車。在上車前或旅途過程中,可以嚼一小塊生姜,可幫助預防暈車。
備注:部分圖文來源于網絡,僅作知識科普使用,如有侵權,請聯系刪除。